2017年5月17日 星期三

(轉貼) 六十歲後的新歷險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 

男人對於命運的變化,一向不及女人般敏感。 

女性的身體構造,先天已比男性複雜。平均十多歲起,已有周期變化,年紀稍大,又會懷孕,然後有小產、難產、墮胎,以及生產、夭折等多種可能性。婚後,又要 改變姓氏,離開本家,隨夫遠去。當中的千變萬化,我們習以為常,其實少一點適應力,也應付不到,男性更是完全不理解,只能做一個旁觀者。還未計算女性在社 會上的角色變化。像上世紀六十年代,香港女子開始有機會受教育,中學畢業後,普遍出來做幾年工作,見見世面,二十多歲已結婚,全世界都預期她做全職主婦。 

七十年代起,開始猶豫:出來做事(《家變》洛琳式強人)?還是在家裏做幸福小女人(《相見好》)? 

去到八十、九十年代,仲使考慮?女人一律投入社會工作,同時,又由於外傭的出現,事業女性從此更義無反顧。 

發展到二十一世紀,普遍年輕女性,不論貧富,極罕有仍是全職主婦,即使是富二三四代,亦會肩負社會、文化或公益等工作,不會以「享福」為榮。 

同樣情況,引申到六十歲後的長者。以往,差不多近一百年來,六十歲是人生的休止符:老了,累了,病了,死得了。無奈近二十、三十年來,社會結構起了基本變化:生育率下降,年輕人口減少,老人愈來愈長壽,醫學愈來愈進步,經濟愈來愈富裕,思想亦愈來愈開放。 

怎會還以為六十歲人,穿金戴銀,不問世事,平時周遊列國,精研吃喝玩樂,是很有型?
不。現在是講求對社會貢獻,你四肢健全,行得走得,不論貧富,都應該出來做事,令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。 

尤其是公眾已醒覺,將六十歲後標籤為「中年人」,更應該持續發展,開始第二人生的歷險。 

不過,像所有好玩的遊戲一樣,歷險有贏,亦有輸。究竟六十幾歲人,還可以有甚麼優勢?社會又對你有甚麼期望?不妨重新定位。今時今日,財政獨立是第一,身體健康是第二,而市場最渴求的,是智慧。



 hongchi.hk@gmail.com 
(靈氣逼人 康子)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