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11月30日 星期一

(轉貼) 追回錢.追不回的創傷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又是《王子復仇記》的莎劇式難題:做?還是不做? 

今次是去?還是不去? 

朋友毛小姐,三年前,通過移民公司,替她一家三口申請美國護照。除了一大筆可觀的手續費,還要她匯款五十萬美元(約四百萬港元),往一家離岸銀行,作投資用途,聲稱七年後,會連本帶利歸還。 

三年後,領事館通知他們起行,可惜兒子不獲批准,只有毛小姐與丈夫符合資格。

兒子已二十多歲,大學畢業及出來做事,過覑獨立生活。按原定計畫,父母得償所願,應高高興興出發,待安頓好後,再設法申請兒子過去。但是不,這時候,毛小姐又不想去了。原來申請時,心情很受困擾,經歷三年,雨過天青,與丈夫商量過後,還是寧願留在香港。 

難在捨不得那五十萬美元。錢早匯了過去,原本聲稱每年派息,可是從來沒收過,問美國領事館,又稱不關他們事,移民公司則說是銀行業務,即使要追,唯有往註冊地址的百慕達群島去追。 

嘩,即係凍過水,怎辦?於是看紫微斗數。 

看命盤的大運與流年,確是有遷移的顯示,不過隨而發生的,是連串是非困擾糾纏,甚至可能要打官司。更連帶,影響夫妻及親子關係,傷害家人感情。卻沒有舻象,看得出財運有好轉,只是正常收入,換句話說,那筆所謂「投資」的資金,也未必可以取回來。 

如此情況下,換作是你,試問去?或不去? 

毛小姐亦不樂觀:「如果是十多二十萬美元,我也算了,當是破財擋災。但是現在大拿拿五十萬,即係四百萬港紙,我已到這年紀,實在沒把握再賺回來……」樂觀點看,她起碼取得盼望已久的美國護照,又或許經歷是時間爭取,最終會取回那幾百萬元也說不定。 

但是期間的感情及心理創傷呢?四年時間,可以發生許多事……於是聯想起,一度流落香港通宵快餐店的新加坡婦人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夢食蕉凶.夢食橙吉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我們做夢時,常夢見吃東西,可惜通常食物一到口,總是醒來,或發現自己在咬手指,或咬枕頭,傳說中甚至有人食泥……可惡。幸好,終於有朋友之之,打破這些夢境的宿命,竟然能夠在夢境中進食。 

第一次,她夢見吃蕉,相當軟熟,開始成奶油狀那種。整排蕉又易摘下,吃完一隻又一隻,好味! 

此夢,在傳統夢兆記錄上,全無記載。可能古人沒機會食蕉,記得曾經有一條:「夢見食果子」,屬吉兆,即預告遠行人平安而已。 

現代香港人常食蕉,又夢見非常甘美可口,究竟是否預兆有好事將發生? 

據之之的經歷,是苦不堪言。夢醒後,上班去,從一開始,所有大小工作,宗宗件件,一律不順:緊急找人聯絡不上,找到了又不合作,平時合作的好拍檔又扭計,扭計完再扭計,其他落空、失敗、反口、投訴等等,像怪獸般洶湧而出…… 

那一天,做到甩皮甩骨,至晚上十時許,才勉強清理出一個頭緒。從此,之之看見蕉都怕。
另一次,她夢見吃橙。一般人以為必然是酸,或澀,不,夢中吃的是舊橙,相當清甜。 

結果,夢醒後那天,一切勁好,還要是出乎意料的順利。 

當日,求人有人,求事有事,在公司經已是順風順水,心滿意足。傍晚,出席業界頒獎禮,以為只是到賀撐場面,略坐一坐,怎料,竟成為全晚大贏家,連奪十多個獎項,她代表所服務的機構,不停在頒獎台跑上跑下,老套些的說法:「真是獎到手軟」。 

可見食橙有益,食蕉則享口福。亦有朋友珠珠,常夢見吃大餐,而且真的食入口,一趟夢見旅遊新加坡,在街上橫掃,甚麼夾餅、芒果、椰醬等等,全吃下肚(她一定很肚餓),可惜統統無味。翌日,亦無事發生,相信與夢兆無關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7日 星期五

(轉貼) 一生的終極大獎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如果,老年是我們一生的總結成績。 

那麼,離世應是老年的終極臨界點。 

誰不想安詳、愉快、體面,又心滿意足地謝幕?這簡直是完美的結局,堪稱「一生的終極大獎」。 

不過,要奪得這大獎,之前,我們要做多少工夫?別以為是很遙遠,與我們無關,到時再算的一回事。 

正如老年的吉凶禍福,甚至明年、明日的一切,其實都是過往累積。 

要是你自小殺人放火,四出焚燒搶掠,沒錯,你會得到龐大的財富,但是貪念令你想要更多、更多,嗔念會令你結仇、招怨。 

當你一路向前走,身後跟覑一大堆冤親債主,到老,血氣體質衰弱之時,仍不知收斂,只會引來眾人的報復及謀算。 

又要是你一往情深,癡愛糾纏,無理智,無節制,到老,仍不捨得、不放手,只會令身心更受折磨。 

或要是你一生嗔怨、小器、易怒、凡事諉過他人,稍遇挫折,必定是其他人的錯,稍不如意,又必定是政府的錯、社會的錯,國家有陰謀之類。 

臨老之時,滿腔悲憤、一生怨恨,心靈包袱如此沉重,試問又怎會走得安詳愉快? 

看得透,將時間及空間拉長,你會發覺一切都是過眼雲煙:改朝換代,謀朝篡位,所謂國仇家恨、黨爭內戰咁大件事……過後,還不是攬頭攬頸,稱兄道弟? 

若然當局者迷,太認真、太執着,投身入時局轉變的洪爐,到老,才痛惜一生的精血光陰,竟全花在政治運動上。成了他人,苦了自己,唯有含恨而去。 

很多時候想不通,往老人院逛逛,公公婆婆去到最後,仍是那些愛恨情仇(《名利帶不走.恩怨伴來生》)。為免將自己放置於那種位置,不如早些學懂放手,避免為身外之物,付出過高的代價,因為沒有一樣是值得。 

若然,貪嗔癡過度,執迷不悟,你需要有心理準備:將面對緩慢而痛苦的死亡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6日 星期四

(轉貼) 最後的自由配額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每一個世代,總有人成功,亦總有人失敗。 

有人追求建制的認同,升官發財,亦有人追求個性的解放,自由自在。 

有人喜歡做蝴蝶,只求短暫的燦爛,最緊要開心。 

有人則揀做蜜蜂,埋頭苦幹,希望可以捱過寒冬。

當時,各自做了選擇,一定以為是正確,一定是感覺良好。 

隔晚醒來,第二天派成績表就好了,可惜不,起碼待三、五十年時間,才知道結果。 

完成後的作品,陳列在老人院。探訪者觸目驚心,腦海中迅速回帶,搜索其前大半生的片段,今昔對照,發覺比最恐怖的鬼片更恐怖。

像一號脇的婆婆,瘦小佝僂,蜷縮在脇,無知無覺,只能擘口朝天,肌膚已乾萎瘀黑。 

完全是活受罪,可以有更好的結局嗎?曾經有,三十年前,她丈夫過身時,曾留下幾層樓。 

要是她安分克己,收租過活,應該可以平安度過晚年。起碼,可以換一家較舒適的院舍,或找三班護理人員二十四小時侍候。 

但是不,她選擇自以為的「自由」,不停搬屋、不停旅遊,甚至不停移民。 

稍有不稱心如意,即道:「走!」頭也不回,先前購置的資產,全部扔下。應是九七前的港產「For Me族」。 

本來,人各有志,與你無干?但是過程中,只有支出,沒有收入,結果一直耗散,終至一無所有。 

現在如此老弱,躺在床上,仍時刻想下床周圍跑,希望家人帶她走。可惜身體已失去活動能力,一移、一動,會隨時跌倒受傷,甚或骨折,只會為人帶來更大的麻煩。 

唯有將她綁住,原來一生的自由配額已用完。朋友看着難過,怎料有人告訴他:「這婆婆住老人院,算好了,更多人淪落街頭,或成為通宵快餐店難民……」 

回不到去了,遺憾在知道太遲:自由,需要以高昂代價換取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5日 星期三

(轉貼) 誰可保證安詳離去?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
為甚麼人類可以上太空,甚至可以飛到火星,卻管不到自己的衰老及死亡? 

怎樣可以治療腦退化?柏金遜症仍是沒得醫。大小便失禁,除了使用成人尿片,能否憑針藥制止?還有風濕、骨質疏鬆、關節痛、血管硬化、中風…… 

一定與色相有關,老人與幼兒一樣,俱沒有照顧自己的能力,但是BB長相可愛,皮光肉滑,沒有人介意抱他、揹他、餵他兼換尿片。 

換作老人,卻遭嫌棄。如果年老色衰之時,可以像韓星般,大整特整,個個像男神女神,大家會否逼爆老人院?日夜爭相探望,飛身撲上侍候,終於成功解決長者缺乏照顧的嚴重社會問題。 

或許,一切的老,屬大自然教材,向我們展示,世間的榮華富貴、悲歡離合,統統俱屬虛幻,不論是英雄美人,帝皇將相,恁地風光閃亮,最終全歸於塵土。 

像善良朋友,最近探望住老人院的母親,發覺情況跟三十年前,往老人院探望祖母,並沒有太大的分別。老人仍舊是無助、無奈,又無聊。肉身枯朽,意識卻仍半清醒,長期臥脇,器官維持最基本的運作,吃喝拉睡,如此這般,可能捱上十多二十年。 

不幸的是,當初,誰想自己置身於這種狀態?「畀我死鰦去好過!」「最怕老來受這種折磨。」「我一定要好死,最理想是睡夢中離世,乾手淨腳……」可惜三十年 前說這番話的人,三十年後,輪到她躺在脇上。朋友仍記得,母親當時,非常之厭惡他的祖母,甚至禁止兒女去探望,理由是怕從院舍沾染病菌回家。 

今日,朋友去探望母親,沒有人再阻止了,但是老年的悲哀,仍然未解決。三十年間,醫學界可以驗孕、催生、人工受孕、冷凍胚胎等等,可惜,對老人病,治療無甚進展,亦沒有保證安詳離世的良方。 

於是有些國家將「安樂死」合法化,卻有法律、道德,與宗教上的爭議。要是你相信因果,會比較處之坦然,讓自己承受最終的一切吧。
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

(轉貼) 最後的念念不忘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有一天,當你感到天昏地暗,烏雲蓋頂,人生了無希望之時,不妨,往老人院走一趟。 
 
逛逛,看看,跟他們聊聊。試了解,當去到最後的階段,會有怎樣的想法? 

那種境況,一定不會是漂亮光鮮,老年絕不美麗:紅顏枯朽、思想顛倒、記憶錯亂。

但是很奇怪,他們牽掛的,跟我們日常生活的不同。縱使並不富裕,卻不會憂柴憂米,再不會記掛賭馬、賭波、搓麻將、投資股票等玩意。 

亦不留戀金銀珠寶、時裝名牌,或一首歌、一齣戲。 

連國仇家恨、民族大義、政治理想、施政方針等等,也統統不在意。 

老到那地步了,會錯將兒子當老公、孫女當姊妹,或鄰床的院友是國家元首。 

給他一點零用錢傍身,平時死命抓得緊,然後密密收藏,但是現在,竟已分不清港元、人民幣,或陰司紙。 

肉身萎縮、凋謝、斑駁,透出一陣腐爛的氣味。 

究竟到最後,還剩下甚麼?原來是感情的記憶:誰對我好?誰對我差?誰曾經愛過我?為甚麼會捨我離去?又最恨是誰?一定不可以放過他……等等。 

名字可能說錯,時間可能已調亂,地點更不清晰,但是感受的好與壞,沒齒難忘。 

曾經有位長輩,臨終時,仍恨他的紅顏知己,竟騙掉他很多很多錢。 

可是你問詳細些,原來他心痛的不是錢,而是指望她回來,再次投入他的懷抱,既往不究。

近一百歲的老人家,依然渴求愛情的歡愉。 

對他們,你可以嘲笑、謾罵、詛咒,或不齒。但是一個臨死的人,還有甚麼顧忌? 

他們只是誠實地告訴你:人生如夢如幻,如露亦如電,最後念念不忘的,盡是愛與恨、恩與仇。今世已了,則帶往來生,再續前緣,生死疲勞,直至終有一日覺悟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3日 星期一

(轉貼) 名利帶不走.恩怨伴來生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誰不想成名?誰不想得利? 

但是如果因此結怨,因此犯罪,因此做到六親不認,妻離子散的話,統統不值得。 

為甚麼?因為帶不走。最多給你享三、四十年,甚至六、七十年,往後,真的一毛錢也帶不走。 

所以《聖經》上說,富人進天堂,比駱駝穿針孔更難,因為在生時的一切時間心血資源,全用來掙錢,令其他部分非常貧乏。 

要是你不信上天堂,那麼希望你信佛家的輪迴,今生已了,下世再來,而當中的關鍵,是看「業力」。 

以現代語來說,即是「感情力量」,要是你可以覺悟、擺脫、放下,恭喜,足以超輪迴,脫生死,接近成佛的第一步。 

可惜,絕大部分人是凡人,普遍都放不下,即使去到生死關頭,仍然是咬牙切齒,或牽扯糾纏,或癡迷顛倒,在如此這般的狀況下投生,試問怎會有好結果? 

弊在生前的名譽、財富,在輪迴的龐大機器中,根本起不到作用。 

其實別說死後,到垂老臨終時,一千億與一百萬,並沒有重大分別。試問你吃得多少?用得多少?穿戴得多少? 

四叔說得好:「年紀大,已經享受不到了。」如當頭棒喝,給你五千方呎豪宅,反不及五百方呎的小單位實際,起碼跌倒在地,爬出大門求救的距離,會比較近。 

老來貧困病弱,當然不好,但是略有資產,已足夠。要是貪生過度,拼命累積巨額財富,反易成為眾人的覬覦目標。正是覷準你中風、癡呆、受傷、腦退化等時機,一湧而上,將你撕成碎片,好瓜分那大筆資產。 

最終,你會發覺,大家最放不下的,原來是恩怨情仇。誰欠了誰?誰又負了誰?念念不忘,縱使身滅,那些感情力量仍會化成腦電波,隨魂魄投生去,有怨報怨,有仇報仇,繼續那生老病死的循環……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有緣幾度散不成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人與人有緣份,人與物件也有緣份。 

曾經寫過《撒哈拉沙漠的觀音》(二○一一年三月四日),朋友絲絲在沙漠遺失一個小旅行袋,專程回去找,竟然給她找到。 

那可能性,簡直如大海撈針,卻居然給她得手,實在極其難得罕見。 

可知緣份未盡。但是在更多的情況下,失去,就是失去,永無再見之日,枉你思念嗟歎。 

像聰明朋友,曾經有件心愛的毛衣。第一次穿,逛巴黎的羅浮宮,遺下在其中一個展館,即時折返找尋,竟不見蹤影。事後多年,仍很痛惜,想不到只有一「穿」之緣。 

但是有些隨身物品,卻意想不到地,三番四次遺失掉,以為沒了沒了,此生再難相會,心理上已有充足的永別準備。 

怎料一轉頭,又重逢,靜靜躺覑的等待你,中間好像從來沒有離開過。 

對聰明朋友來說,幾次也甩不掉的,是一個相機的鏡頭蓋。 

這是非常奇特的緣份,那蓋造得不大好,常掉下來,完全是一件容易遺失的物品。 

曾經在法國南部的尼斯、英國倫敦的攝政王花園,以至澳洲的海洋公路地,忙於拍照期間,聚精會神,而忘卻了小小的配件。 

及至拍完照片離開時,一摸鏡頭:咦?怎麼沒遮沒掩?才省起丟掉了蓋子,連忙回頭找尋,又總慶幸找到。 

簡直有點像響尾蛇熱能尋向飛彈,如影隨形。 

有趟在蘇格蘭的愛丁堡,遺下在旅遊巴士頂層,以為沒機會找回了,怎料回頭一看,司機叔叔笑咪咪地拿覑問:「你是否找這個?」

最離譜是在愛爾蘭的荒山野嶺,大風大雨,又失掉那寶貝鏡頭蓋。 

三個人下車,六隻眼搜尋,遍地不見,正要放棄,登車時才發現在座椅下,完全若無其事。 

可見有緣真的能相會,遺憾在不輪到我們揀。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

(轉貼) 隱童.隱青.隱者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始終是這一句:要是不幸智障,而導致自閉的話,好應接受輔導,盡快提升社交能力。 

但如果自恃聰明,或自恃有特殊才能,而費事睬人的話,實在不容驕縱。 

我們常聽見一些家長嗟歎:個仔數學神童來鮁,或繪畫好叻、彈琴好叻。亦有加州自閉童,五歲懂七種語言,兼具心靈感應,可以說出阿媽默想的數字…… 

咁又點?要是不學懂表達能力,不懂與人溝通,缺乏社交技巧,難道,一生自閉在家? 

成年後,繼續留在家,升呢為隱青、廢青。 

時間再過去,逐漸成為孤獨老人,捱到這階段,反屬「正常」,橫豎絕大部分的老人,俱屬孤獨,不在乎多你一個。只可惜,那無憂無慮、新鮮好玩的童年。還有不知天高地厚,輕狂放縱,而總獲得寬恕原諒的少年十五二十時…… 

竟然統統因為鬧自閉,而任由一切在身邊流逝。 

當看見被評為「自閉」,具超級數學天分的小童,上廁所都要扭計,左揀右揀,揀足七格才肯辦事,禁不住心頭火起。 

你不肯遷就?他就大聲哭鬧、發脾氣、目無尊長。簡直是放肆!現在不容許體罰、不准責罵、不准呼喝,對小孩子說話一律要陰聲細氣,像公公侍候皇上。 

喂,別以為這些小小人兒是傻的,天真無邪的臉孔下,也有勢利計算的心腸,哪個大人好欺負?心知肚明。 

繼續縱容下去,一頓飯要吃三小時,左催右請,前呼後擁,自助餐!放題!完全無體恤父母、愛惜物資的心,折墮。 

其實中國傳統也有鼓勵自閉,對象卻是中、老年。每逢改朝換代,政局混亂之時,智者寧願隱居不仕,裝傻扮懵,稱為「隱者」,少作孽、少害人,很受老百姓尊敬。 

小孩子則沒必要,濫用自閉,甚至成為任性的藉口。



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19日 星期四

(轉貼) 我玩夠(或許)會出來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也不知他們是有心,或無意。 

孩子是有選擇性地自閉?或是命運的一部分?兩者俱有可能。 

據專家研究,自閉症到現在,仍是沒有治療法,通常,為遏止他們的情緒爆發,會餵藥。

副作用是手震、出汗,還有反應遲鈍,令父母非常心痛。 

另一個特點,是發現自閉兒童特別活躍,喜歡出外、旅行、接觸新鮮事物。 

美國一位父親,特意為此辭工,陪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環遊世界,讓他多接觸動物及大自然。

卒之,到十二歲生日,兒子忽然開始說話,恢復社交能力,變得積極樂觀。 

換句話說,終於從自閉的世界裏走出來,成為「正常」的孩子。 

可惜,這種治療法太奢侈。有幾多父母,可以容許放下工作及收入?還有多方面的生活要照料。 

不過,對孩子的成長來說,十一、二歲至為關鍵。許多醫學及保險機構的報告俱指出,這個年齡的夭折率甚高,要是過得此關,孩子會一路成長,否則,短短一生,就此完結。 

從命理的角度,正是我們的第一個大運。剛出生,零至一、兩歲不計,該段時期的夭折率亦高,一般孩子從三至五歲起運,以十年為期。 

許多父母為孩子自閉,而飽受煎熬。可是看過幾位的命盤,很巧合,俱是第一個大運出事,及至十二、三歲,自會破繭而出,往後,一樣有事業、婚姻、子女,只是起步較遲。 

其實這種情況,在以往頗常見,從「不飛則已,一飛沖天」的齊威王,至英國的亨利八世,俱是遲發力,問題是現代生活節奏急促,父母俱擔心孩子「輸在起跑線」。

同時,亦不敢擔保,每個自閉孩子,一定會在發育期衝出來。 

許多天分奇高、具特殊才能的孩子,竟終身自閉,只能生活在療養院,與其他智障的自閉患者放在一起,亦是無可奈何的命運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

(轉貼) 我明,但不想出來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你認識患有自閉症的孩子嗎? 

參加愛培基金舉辦的「自閉症研討會」,有特殊教育學校的校長,即場播放他們日常行為的片段。 

真係非常之乞人憎:唔睬、唔應、擰歪面、無眼神接觸,還要搗亂、哭鬧、發脾氣。 

如果不是父母,或受過專業訓練的人士,誰肯忍受他們? 

現在稱為「自閉」。以往,沒那麼講究,會罵他們:作死、扭計、刁蠻,然後大巴掌摑過去。 

你玩唔睬?話之你,阿爸要趕開工,阿媽還要湊八弟和九妹,跟住要忙洗衫煮飯,你唔出聲仲少煩。 

要是以現今對自閉症的標準,從語言、行為及社交能力,三方面去量度孩子,上一代必然很多人自閉爆燈。 


像筆者提過的眼科醫生,四歲時,忽然有天拒絕上幼稚園。 

又有腦科名醫,七歲時,才開始肯說話。 

還記得廖瑤珠律師嗎?香港《基本法》起草委員,她唸小學時,嫌功課悶,將坐前邊女同學的孖辮打結。狄娜更古怪,一向考第一,有次考第二,她發爛渣離家出走…… 

以上幾位,俱是絕頂聰明,卻曾經試過惡搞、鬧事,並切斷跟外界的溝通。 

他們絕非智障,在今日必定被評為「自閉」,其實各自有各自的道理,但是心中雪亮,大人必定不會認同,於是費事睬你:「我明,但偏偏不想出來。」 

好在,以前大人又由得你。不肯上學?不肯吃飯?不肯睡覺?請便,當湊少個。 

過一段時候,發夠啷厲,這些天才兒童還不是死死地氣,照常上課,投入社會,幹出一番事業去?因為大家明白,要是繼續任性自我沉溺,縱使你是天才,社會仍當你是白癡,所受到的待遇仍一樣。 

智障就沒奈何,自己都不想,但如果有意識地自閉,特登要其他人遷就你,看似好玩,其實是搵自己笨,遲早要找數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


2015年11月17日 星期二

(轉貼) 天才智障.千古同悲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我們現在眼見,在市場上走動的人才,普遍都是中等,或中上資質。 

為甚麼他們不是最頂級的天才?因為,他們要分配一些資源,用作跟其他人溝通。 

千萬別小看這題目,不知多少人,以「溝通」為終身工作,甚至是大事業,像社交媒體、市場資訊,或升級至政治及外交事務。 

又不知多少人,因為不重視溝通、不擅長溝通,而慘被埋葬於現代社會,就此鬱鬱而終。溝通需要技巧、程序、方法,更重要是心態。 

卻有兩種人,最缺乏溝通能力。以往,一般被粗暴對待,統統稱為「弱智」(Mentally Retarded)。 

這個名稱非常殘酷。現代人比較文明,對於拒絕跟外界溝通者,改用較溫和的「自閉」。當中,主要分兩類型,一是智障,一是天才。 

前者比較普遍,非不為也,實「不能」也。他們由於低智關係,缺乏社交能力,但又想玩,又希望玩,於是一片癡心,挨近許多社交活躍者,妄想可以成為當中的一分子。 

不幸遇上壞人,慘被欺負凌辱,部分甚至被陷害、殺害,看新聞屢見不鮮。 

為保護他們,家長及導師們,唯有設特殊教育機構收容。要提升其智力是不可能了,但起碼可以教導基本的獨立生活訓練,亦要學懂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。

至於另一種社交障礙者,比較少數,一樣唔睬人,卻非不能也,實「不為」也。 

為甚麼拒絕溝通?因為他們太聰明、太優秀,一方面沉溺專注於個人的內裏世界,對身邊的周遭事物,不感興趣,亦可以說是任性、放縱、沉迷而不能自拔。 

衰到連父母也不瞅不睬,只顧自己不顧人。為保護他們,家長及導師們,唯有送他們進特殊教育機構。又由於香港(包括許多其他國家地區)暫時沒有天才兒童學校,於是以「自閉」為名,撥入跟智障者同類。 

死未?解決方法:醒醒,學習花時間跟人類溝通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16日 星期一

(轉貼) 自閉,不一定是智障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關鍵之處:不論你是否智障、自閉、唐氏綜合症,或天才,最重要是學習與人溝通。 

今年九月,馬鞍山發生父親先殺自閉兒,再殺幼子,繼而自殺的慘劇。當時,筆者從命理角度,發表過多篇有關自閉子女的文章,並多謝從事特殊教育工作的朋友,提供寶貴資料。

至上月尾,有幸參加在城市大學舉行的《自閉症研討會》,發現有關方面的中外專家,與自閉童的父母,存在一個意識上的嚴重分歧。原來對專家來說,「自閉」的定義,是取決於其語言、行為,以及社交能力。 

通常,這三方面不及格者,被評為自閉,並連結智障,因此不懂得表達自己、照顧自己,亦缺乏與外人的溝通技巧。 

像二○○○年失蹤的庾文翰,正是這類悲劇的典型例子,看似好眉好貌,平常人一個,卻不料他有社交障礙。但是自閉,是否等於智障?卻不一定,亦是令許多父母感困擾及委屈之處。 

有些小朋友拒絕跟外界溝通,在前述的三種測試:語言、行為及社交上,統統「肥佬」。原因並非智障,剛相反,是由於聰明絕頂,不看、反叛、任性,故意搞破壞。 

像筆者曾提及的腦科醫生、眼科醫生,還有許多才智出眾的朋友,因為太聰明了,不耐煩正規的教育建制,而作出種種奇怪的反應,都費事睬你。 

以現今的標準,難道你將這些自閉者,一律撥入智障類?難怪部分家長反感。因為待孩子成年後,各自有傑出成就,甚至出類拔萃的優秀,與專家的評估出現重大落差。究竟在眾自閉者當中,怎樣區分出優才或智障? 

研討會的講者表示:一、直至現今,政府仍未有經費,資助培育特殊的天才兒童。二、這類個案畢竟屬極少數。可以說,暫時無暇顧及。不過縱使是天才、優才、神童,始終要學習溝通及表達能力,不能自恃聰明,否則,將來的人生路,仍是荊棘滿途啊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爸媽從哪裏來?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尋根,敬祖,追溯族譜,未必對每一個人也重要。 

但是對於愛爾蘭人來說,這是個大題目,非常認真,絕對不能拿來說笑。 

像此行的團友瑪麗,我們聽其言,觀其行,一直覺得她像已退休的情報人員,卻不好意思求證。 

待一起返回都柏林,在市區的攝影專門店內補購器材。 

售貨人得悉她有愛爾蘭血統後,恃熟賣熟:「你來自華盛頓DC,咁使唔使佗槍㗎?」

看來大家都覺得她似「師姐」。至此,瑪麗自揭身分,原來是機場航空管理人員,專門負責採購,服務政府三十七年,今年五月才退休。 

美國的公務員體制,一般做滿三十年,已可退休享長俸,但是瑪麗寧願做多七年,終於到非走不可的年齡。 

當一卸下職務,她即刻計畫多個長途旅行,其中之一,是返回祖家愛爾蘭,學習拍攝風景及探親。 

早在十多年前,仍身在美國工作之時,她已聘用專業的族譜專家(Genealogist),追尋父母兩邊祖先的來歷。 

「爸爸是俄羅斯裔,來自聖彼得堡,媽媽是愛爾蘭人,來自南愛。兩個都是美國公民,卻在日本認識,後來返回華盛頓DC結婚,生下了我。爸爸又被調回日本,我也曾在當地唸過幾年小學。」 

但是她早已忘掉所有日語,間中回去,依然感到很親切,原來祖母葬在橫濱的外國人墳場,她和父親每年總會專程去掃墓。 

看她的爸爸,身世甚奇:為甚麼一個俄羅斯人,通曉包括日語在內的四種外語?加入美國軍方,卻在日本生活?當中許多細節,連對覑女兒瑪麗也不肯透露。 

難怪她要找專家查族譜。不過俄羅斯那邊,關卡重重。 

反而母親那邊的愛爾蘭裔,較易入手,逐個親戚相認,今次還乘機登門拜訪,當中,自有說不完的家族故事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我是誰?何處來?何處去?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我們一生裏,總會閃過這些念頭。究竟我是誰?從何而來?往何處去?生存的意義是甚麼?

為甚麼這兩位是我的父母?諸如此類,自古以來,困擾我們每一個人。 

各自尋找答案:宗教、哲學、遺傳學等,俱由此衍生,還有一種「族譜學」(Genealogy),特別盛行於歐洲國家。原本中國人也極重視,不止每一個家庭,俱保存有族譜,而每一處鄉鎮,俱有宗祠,去到每一處省城,俱有會館。 

近代,由於文化大革命,破四舊,破傳統,綿延幾千年的族譜,統統沒有了,即使華人移民海外,不堪回首,亦甚少再返故鄉追溯。 

可是鍥而不捨的,是愛爾蘭人和蘇格蘭人。 

尤其是前者,本欄也提過:本土人口約四百六十萬,移民美國後,卻繁衍至三千六百多萬,增長達九倍多。 

他們極之重視族裔,亦因此,努力不懈地尋根,並不會以「英國人」、「美國人」等身分而滿足自豪。 

從而肯定自己的來源、身分,以及存在價值。 

香港是一個移民城市,我們對這種心態,未必像愛爾蘭人那麼強烈。今次因為參加當地的攝影旅行團,在寥寥四位團友當中,認識了瑪麗。看外表,估計約六十歲,體格壯健,穿迷彩軍服,攜帶大量超重攝影器材,來自美國首都華盛頓DC。 

特點是沉默寡言,警覺性高,從不輕易表達意見。還有極之準時,不論黎明五時集合影日出,或下午五時集合影日落,上山下鄉、早午晚三餐等,一定比約定的時間 早到。要是不見她出現,只因為她比我們更早上了車,隨時預備出發,觀其行徑,不似普通遊客,亦不似專業拍友,聰明朋友估她是受過軍事訓練的情報人員。 

後來熟絡了,她知道筆者喜歡搜集故事,才約吃飯,開始透露身世:原來是俄羅斯與愛爾蘭的混血兒,此行除了學習拍攝風景,另一目的是尋根。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有志竟成.無欲則剛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約在一個月前,愛爾蘭剛在香港成立領事館。 

對於這個遙遠的民族,我們有甚麼印象?普遍來自英國及美國人的描述。 

總是帶點揶揄:感性、衝動、狂熱喜歡喝酒、足球及欖球(次序不分先後)。 

及至身在愛爾蘭,親自接觸,才欣賞到他們的熱誠與真性情,勤勞而善良,換句話說,很容易受欺負。英格蘭與愛爾蘭的關係,有點像日本與韓國,在歷史傳統上,俱是以大壓小,一方自恃優越,成為侵略及統治另一方的堂皇理由。 

現代人不再接受這一套。愛爾蘭曾經被英格蘭管治七百多年,直至一九二二年,終於成功爭取獨立。很奇怪,同樣是鬧獨立的蘇格蘭,雷聲大,雨點小,去年舉行的全民公投,仍然有百分之五十五點八的選民說「不」,獨立失敗。 

難免互相比較:蘇格蘭人出名強悍、精明、克苦耐勞,而且善於理財。 

世上的三大銀行體系:美國進取,瑞士精密,蘇格蘭則保守穩健,在國際上享有崇高地位,像香港的礇豐銀行,管理層多來自蘇格蘭。 

看似比愛爾蘭人更有條件搞獨立,怎料其優點,正是獨立不成的缺點。 

為甚麼?因為去到政治層面,當面對國家民族的問題,不能再單純以利害計較。 

當中涉及尊嚴、人權、自由、感情等大題目。要是你只顧及私利,根本沒可能成事,而偏偏蘇格蘭人太精明,機關算盡,不肯吃虧,看獨立運動如看帳簿,試問怎會有「賺」? 

反而愛爾蘭人熱血上腦,一舉成功。過程當然不好看,但是無欲則剛,目標達到,終於可以自己當家作主。 

所以紫微斗數以「廉貞」星,顯示這種特殊的性格質素:具理想抱負,不惜奮鬥犧牲,超然於利害關係,卻又未致於脫離現實。當中,自有另一種智慧。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11日 星期三

(轉貼) 人與植物的感應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上星期寫了《櫻花不開.家散人亡》(十一月四日及五日),引來一些讀者朋友關注,並提供他們與植物之間,互相感應的故事。 

筆者曾多次提及,中國人一向有這個傳統。雖然我們不能「證明」,卻是「相信」,花草樹木皆有靈性,範圍不止於個人層面,甚至可以遍及整個氣場。 

像山東曲阜的孔廟、杭州西湖的岳王墳,周邊俱栽滿松柏,挺立千百年,正氣長青。

而櫻樹的故事,則是由愛爾蘭朋友「大力」提供,其實西方也有類似的說法,像希臘神話的美少年納西塞斯,因自戀過甚,溺水而亡,後來變為水仙花。 

回頭說大力的祖母,一九三九年在後園,親手栽種櫻樹,原是為紀念長女的誕生。 

換句話說,櫻樹與大力的大姑媽同年,往後一起成長,共歷寒暑,朝夕與共。難怪,當長女十八歲,決定出家當修女之時,櫻樹亦十八年來,首次不開花。 

其實,出家並非壞事。愛爾蘭是天主教國家,宗教氣氛濃厚,尤其是在戰前,更保守淳樸,年輕人剛滿合法年齡,即自行選擇奉獻自己,侍奉上帝,既純潔又虔誠, 通常家人會支持,並非常之引以為榮。只是難在一個「情」字,祖父母不捨得,櫻樹不捨得,無奈長女的去意已決,從此,她亦沒有再回家。及至大力出生,全名是 Daragh Muldowney(大力慕杜尼),成長時亦以櫻樹為伴,可能早沾靈氣,後來成為歐洲的著名風景攝影家,曾出版兩部寫真集。 

分別是:《Jewellery Box》(《珠寶盒》),以愛爾蘭海岸的海洋生物為題材,以及《Out Of Thin Air》(《從稀薄的空氣中》),拍的是格陵蘭風貌。兩大照片系列,瑰麗雄奇,美不勝收,宣揚環保主題,其中一部分,曾經在香港展出過。大力認為大自然對 人類的心靈,有種奇妙的治療作用,正如我們與植物之間,也存在感應,眾生有情,應多親近。



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2015年11月10日 星期二

(轉貼) 死不放手.可畏可怖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
貓捉老鼠,原是常態,當中,不涉對錯是非。 

但是當窮追不捨,不懂得及時抽身、及時放手,則是愚蠢的錯誤。卻沒想到,這錯誤竟足以致命。 

約一百五十多年前,都柏林的基督會教堂,將這對追逐中的冤家,製成木乃伊,公開展示至今,相信也是認為有警世之用。 

從宗教角度看,殊途同歸。佛家常說人生在世,受三毒所苦:「貪」、「嗔」、「癡」,亦全應在牠們的身上。 

貓窮追鼠,是貪勝不知輸。 
 
貓捉不到鼠,嗔念發作,更加不肯放過。 

貓為甚麼一定要捕鼠?只源自一念愚癡。不追又不會死,反而,窮追下去,落得個同歸於盡的收場。 

據記載,事件發生於一八六○年。 

經愛爾蘭名作家蕭伯納(《賣花女》,即電影《窈窕淑女》)在二十世紀初品題,這件奇特的展品,在教堂裏吸引更多的遊客,甚至成為一個哲學符號。 

可別說那老鼠,偌大的教堂,哪處躲藏不得?何苦要鑽風琴弦管?死路一條。

亦別笑那隻貓,牠犯齊了貪嗔癡三毒,但是我們做人,何嘗不一樣?多少人為追逐名利、愛情,或各種明知不可為的目標,迷失顛倒,而弄至身敗名裂。 

貓是畜牲,我們卻受過教育,有機會增長知識,應懂得該放手時,要放手。 

曾經聽說過,有人心存嗔念,硬是不肯:「怎能夠便宜了某某?最多攬住一齊死!」 

不忿、不甘、不捨得,於是真的「攬住一齊死」。多可惜,寧願花時間精神資源,與你最憎恨,或不愛你的人一起去死。

而不是與你喜歡及心愛的人,共度良辰美景好時光,簡直是對生命的最大浪費。 

試過遇人不淑,前輩教「即刻放手,走為上着」。 

當時不懂,現在,明白了。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貓窮追鼠.共死管中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在滾滾紅塵、茫茫人海之中,共我們有最深淵源、難分難解者,未必是親人,或愛人。 

亦有可能是仇人,中國傳統慣稱「冤家」。 

像今次愛爾蘭的攝影專題遊,順道逗留南愛的首府都柏林,漫遊其名勝古舻。其實處處也是古舻,當地人民風淳樸,老實念舊,又有幸避過兩次大戰的蹂躪,大街小巷,家家皆是百年老店,統統是創業於「一八」字頭,起碼俱源自十九世紀。 

要是你在戰後,即上世紀五十年代起,才開始營業,簡直不好意思提,算老幾? 

亦因此,特別猛鬼,靈氣逼人:大學、劇院、旅館、酒吧、墳場等等,一律自稱有陰靈出沒,以廣招徠。 

晚上甚至有黑色旅遊大巴,巡迴各鬧鬼熱點,有專業導遊講鬼故事,努力將「鬼」發展成娛樂事業。 

但是偌大的都柏林,最猛鬼是哪一處?導遊說是「Christ Church」(基督會教堂),正式名稱是聖三一教堂,建於一○二八(!)年,即是中國的宋仁宗年間,距今已九百八十多年。
期間,轉過幾世人?打過幾次仗?經歷過幾個朝代?怎會沒死錯人、冤錯案、害錯良民百姓?難怪猛鬼。 

向教堂的謝洛菲牧師求證,他吃吃笑,很有幽默感:「那好啊,一定會吸引更多遊客。」
說起二百年前,曾經有人來教堂參加喪禮,走進地下室卻未及離去,從此幽閉在內而死,偶爾陰靈出沒也說不定。 

不過教堂裏,最具「吸睛力」的展品,卻是一隻貓,與一隻老鼠的木乃伊,早已風化成乾屍。來歷甚奇:一八六○年,教堂的風琴弦管不響,拆開一看,原來是一隻貓,窮追老鼠至管內,直入深處,進退不得,就此卡死在裏頭。 

這裏頭,有很深奧的道理:不管多愛、多恨,若不懂得及時收手,只落得個「共死管中」,同歸於盡的結局。


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(轉貼) 雨後彩虹.冬盡春至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打開亞洲地圖,中國最南端是香港。 

卻不是絕路,只是你肯「下海」,可往新加坡、星馬印菲等地,南中國海風光明媚。 

要是打開歐洲地圖,最西端則是愛爾蘭,英文名「Ireland」,來自古愛爾蘭語「Eire」,即是「西方」。亦是歐洲西邊的盡頭。同樣是小島,卻不能「下海」,因為一跳下去,是洶湧陰寒的北大西洋,夏天也會凍死人。 

毗鄰只有英國,長期受她欺負,被統治七百多年,直至一九二一年才獨立,仍留下北愛問題,未解決。 

這是個天主教國家,不避孕,本土人口只有四百六十多萬,但是移民美國之後,竟開枝散葉,至今繁衍至三千六百多萬(二○○六年數字),數目僅次於德裔移民。 

而且非常以祖家為榮。不論是當總統的甘迺迪、列根、克林頓、奧巴馬(一半血統),或電影《極黑勢力》的波士頓著名通緝惡匪占士巴爾傑等,俱強調自己來自愛爾蘭家族,尋根意識比中國人強,甚至更團結。 

為甚麼?因為他們很感性,很樂觀,有種一往直前的傻勁。 

英國人較自制內斂,因此擅管治;蘇格蘭人則實際計較,因此擅理財,不及愛爾蘭人般,敢作敢為。 當天時地利得以配合,一直被看輕的愛爾蘭裔,可以出一個威靈頓公爵,率領歐洲聯軍,擊敗拿破崙。 

他們有種積極及正面的精神,像諾貝爾文學得獎者的近代詩人葉慈(W.B.Yeats),其名句︰「冬天來了,春天還會遠嗎?」最具代表性。今次愛爾蘭之旅 為拍攝風景,最近遇上壞天氣,但是當地的領隊「大力」,卻有本事在風雨之中,給我們打氣︰「下雨之後,天邊才會出現彩虹,預備好攝影機吧!」 

果然,此行出現了四次彩虹,眾攝影發燒友拍個不亦樂乎。「大力」並沒有吹噓,正是由於這種質素,才能夠令他們適應惡劣的環境,可以移民,亦可以爭取獨立。

 

 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

 

2015年11月6日 星期五

(轉貼) 牛牛與妻妾之訣別

(轉貼 (星島日報報道)

 

藍天,白雲,綠草,眠牛。 

驟眼看,這是愛爾蘭鄉間的好風景,一片和平、 謐靜、悠閒,令慣常忙碌的都市人忘憂。 

可是,凡事不能只看表面,尤其是千萬別惹那隻牛。 

才不過是昨天早上,牠剛經歷過生離死別,眼白白,目送妻妾成群的乳牛離去,不停發出沉鬱的悲鳴。 

同時,亦非常憤怒,對人類有敵意,當区遊客走近,舉相機拍照,牠會衝上來,前蹄不斷踹泥,這是襲擊對方的先兆。

避之則吉。其行為,近乎野蠻(所以稱「蠻牛」),但其情,可憫。 

原來之前一早,牧場主人將其他十多隻乳牛,從草地上趕入欄柵,並分四間隔。為甚麼要這樣做?乳牛本性馴善,不反抗,不懷疑,不駁嘴,你只要用一根樹枝,已可以驅使牠們。 

但是獨留下的這一隻,是公牛,好像能預見眾夥伴的悲慘命運,一邊尾隨跟着,一邊「吽吽」長號,眾乳牛又隔着欄柵回望哀鳴,盡是依依不捨之情。 

可別說畜牲沒有靈性,不久,一輛十輪長貨櫃車駛至,車身上有「Livestock Haulage」(運送牲口)的標誌,司機下車,助牧場主人,將每隔乳牛,分批趕上大車。

遊客看到這裏,忍不住好奇,問:「牠們要去哪裏?」主人和司機,俱很友善,隨口答:「往另一處的牧場吃草呢!」原來如此,但是為甚麼留下公牛?主人笑道:「牠是蘇格蘭的特別名種,其他的都是本地乳牛。」 

嘩,妻妾成群,難怪捨不得。將事件當新聞,告訴愛爾蘭朋友「大力」,他陰陰笑:「送去屠房才真,牧場主人常這樣說騙小孩,令大家好過些。」

看來公牛的悲鳴,竟是訣別,從此孤零零,獨臥在草地,對任何走近的人,俱怒目而視。這就是畜牲的命運:縱使省覺,無奈身不由己,於是任由屠宰。我們有幸做人,可別淪落至此才好。

 

 

 

hongchi.hk@gmail.com
(靈氣逼人 康子)